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产品中心 会议指南 成功案例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产品分类 / Product category
 
同声传译系统
无线同传系统
同传译员派遣
即席会议系统
投票表决系统
音视频设备
会议签到系统
礼仪接待
安全维护
文艺演出
舞台特效设备
 
 
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有节过节 没节造节" "过节热"透射文化生态多元化

据《劳动报》报道,节日月月有,近特别多。伴随着“光棍节”的脚步,大家不无惊奇地发现,从10月31日到11月11日的短短12天中,至少有三个节日:万圣节、“小光棍节”和“光棍节”。

  各种新节不胜枚举

  近年来,在青年特别是都市白领一族中,节日似乎越来越多,除国家法定节日外,各种“新节”不胜枚举,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

  一是近期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节日,如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等。

  二是被重新“激活”的中国传统节日,典型的要数“七夕节”。

  三是许多“人造节日”,如11月11日的“光棍节”、11月1日的“小光棍节”、3月7日“女生节”、8月3日的“男人节”等。甚至连10月11日也被“封”为“萝莉节”,原因竟是1011四个数字与英文loli的字形相似。

  对于过节热的兴起,北京大学副教授、民俗学专家陈连山表示,新节日多出现、流行于年轻人中,这与他们受教育程度总体较高、创造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分不开的。但就社会功能而言,新节日更多是在满足年轻人社会交往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地域、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许多年轻人工作、生活不在父母身边。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一虹认为,在人口迁移、异地就业已经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他们离开父母和原有的生活圈,到新的城市工作,常常会面临交往面变窄的问题。各种节日可以给青年提供交往的平台,这在经济不发达、文化缺乏包容的时代难以想象。

  据国内中国某著名人力资源机构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平均日工作时间为8.66小时,在一段时期内30.3%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65.8%的职场人回家后需要继续工作。“工作压力大,节假日本来就少,带薪休假又特别难,想要放松身心,好的方法自然是没节找节、没乐找乐了。”家住北京的80后女白领方菲对记者说。

  “有节过节,没节造节”

  不可否认在“过节热”的背后,电商与影视已成为重要推手,互联网分析师钱皓认为,目前“有节过节,没节造节”已成为商家常用的营销方式。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快递协会快递与网上购物专业委员会季度会议上,阿里物流事业部负责人预测,今年淘宝网“双11”销售额将至少突破300亿元。

  而自从2011年瞄准“光棍节”档期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大获成功之后,“光棍节”已经与情人节、“七夕节”等一道,成为爱情题材电影上映的黄金档期之一。仅在今年11月8日,就有《光的棍》《我爱的是你爱我》《甜心巧克力》《意外的恋爱时光》等几部电影集中上映,银幕上可谓激战正酣。

  专家认为,对青年群体中兴起的“过节热”,折射了国内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对此应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方面,‘新节日’会自然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文化生态有自己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应尊重其多元性,保护其发展的自由。”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学者贺晏然说。

上海投票器

版权所有 2004-2012 百睿德上海同传网皖ICP备11014461号-47

皖公网安备 34020202000109号